上海公选年轻干部必知知识最新
2015-01-06 22:39:06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 点击:

公平是老百姓和社会舆论首当其冲的关注目标。在我们的身边,确确实实上演过诸如“萝卜招聘”的丑闻,出现过“量身定做”的内幕,所以,一个年轻人资历尚浅就被扶到一地高位,背后人们所最关心的,也无非就是有没

公平是老百姓和社会舆论首当其冲的关注目标。在我们的身边,确确实实上演过诸如“萝卜招聘”的丑闻,出现过“量身定做”的内幕,所以,一个年轻人资历尚浅就被扶到一地高位,背后人们所最关心的,也无非就是有没有“暗箱操作”,有没有潜规则和猫腻。假如一切都是按照游戏规则阳光操作的结果,那么选上的这些似乎稚气未脱的年轻人,有没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,能不能胜任一地主政官员之责,就成为下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。笔者认为,公众的这两种关切不无道理也情有可原。我们普通人,究竟应该以何种眼光、何种心态来看待这个政坛青年才俊辈出的年代,笔者愚见,不妨来个“四看四不看”。

一是看其成长轨迹,不看其成功途径

我国古代就已总结出“宰相起于州部、猛将发于卒伍”的道理,越是高级别的领导,越需要有一个根植于基层的成长经历。“三门干部”固然是不符合干部科学成长规律的,但是一个干部,如果是从基层靠实绩一步步走上来的,其个人的成长轨迹是“自下而上”的,或许还有些年轻,但是也没有必要去求全责备,毕竟我们要承认:在社会中,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还是或多或少有一些“历史的偶然性”成分在里面,会有一些不可复制的个人机遇。每个人的这种人生概率,人人平等、众生皆然。正如历史造就了某个伟人一样,他们的成功途径都是旁人不能刻意仿效和追求的。我们不能因为眼红他人,就死死的盯住张三李四的成功途径,把机遇说成是撞运,把必然说成是偶然,这样很难客观公正的看待一个人。

二看其个人能力,不看其社会背景

中国古代就有官员选任上“内举不避亲、外举不避仇”的说法。“亲”、“仇”之外,唯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才是力能服众的关键筹码。古人云“唯才是举”就是这个道理。只要是群众信得过、有口碑、能干事的干部,哪怕年轻一点,背景复杂一些,也可以大胆启用委以重任。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,年少未必轻狂。放眼社会之大,既有贫民俊杰,也有豪门英才,出身品第不应成为我们用或是不用的依据。革命战争年代,我们党也吸收了不少地主、富商家庭和海外归侨子弟参加革命。实践证明,这些“被革命对象”的子弟也能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。只有真正打开视野、摒弃偏见,才能做到海纳百川、人尽其才。

三看其群众评价,不看其圈内说法

俗话说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”。一个人,尤其是年轻干部,究竟怎么样,有水平无水平、有能力无能力,群众评议是最有价值的,也是最有发言权的。被选拔干部的领导、同事,这些圈内的评述可作参考,因为这种评价、判断,往往掺杂其他因素,很难客观公正。而年轻干部工作所接触到的群众对其的评价和判断,少了很多利害关系和人情世故,故而评价最中肯,最实事求是。一旦把评价的发言权交给了群众,让群众替我们把关、审核,就不怕选不出好干部。只要是群众公认的干部,即便年轻一点,也要有识才用才的气魄和胆略,将好钢用在刀刃上。

四看其所作所成,不看其所短所失

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告诉我们,发展中的事物,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,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失误。年轻干部,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,而不是诟病和指责。若执意来挑毛病、找错误,人无完人,不论是谁都可以找出不少的缺点和不足出来。对年轻干部,要观其言、察其行、见其作、辨其成。看看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,究竟干了些什么,最终干成了些什么,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干成的。而不是整天价揪住对方出现的一个小失误死缠烂打、耿耿于怀,进而妄加评论、肆意贬损,这都不是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。

一百多年前,维新志士梁启超在《少年中国说》一文中曾写道: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。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,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。笔者相信,只要我们始终以一个客观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年轻干部成长的问题,我们就一定能营造一个人才辈出、星光灿烂的时代,我们的国家也定会在青年一代的热血青春中谱写出壮丽的辉煌画卷!

 

相关热词搜索:上海 干部 知识

上一篇:基础知识(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)强化训练测试题含答案
下一篇:2011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试题:勤政廉政知识试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