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链接
近年政府部门频频“试水”移动互联网,仅近两年,北京市至少有20多个政府部门推出官方APP。据悉,这些APP的下载量“冷热不均”,有的仅有几十次下载量。一些政府部门开发的APP下载不够方便,一些APP更新不及时,或者在手机系统升级之后无法使用,成为实际应用中的“僵尸APP”。
[意义分析]
政府APP是行政效能的网络化延伸。虽然形式上是时髦的,内容上却应该是朴实的。最近,工信部发布的2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达12.9亿户,其中4G用户占比超过10%。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信息化不仅是个产业概念,亦是公共治理现代化的抓手,是权力作为转型升级的契机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地方部门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定位,通过APP与民高效互动,裨益良多,大势所趋。
[优势分析]
相对于其他服务方式,移动服务具有可以随时、随地、随身访问政府服务的特点。因此,移动电子政务已成为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,而政府APP正是移动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,一般用于宣传政策、公开政务、开展便民服务、了解和收集民意和展示政府形象等,同时协助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和紧急情况下,及时有效地发挥社会管理职能,是一个反映服务型政府良好形象的全新平台。可以说,政府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必须采用的工具、平台和手段。
[问题表现]
一是硬件方面。政府开发服务民众的APP,这种意识和精神值得表扬,但花大力气开发的软件为何沦为“僵尸APP”更值得我们深思。一个优秀的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日常使用类手机APP必须同时具备人性化的操作体验、准确的市场定位、优秀的性能以及丰富内容这几大要素。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或许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是“行家里手”,但几乎都不具备APP开发的专业背景。即便将APP开发外包给软件公司,也很难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准确转达给开发人员,无法准确将服务对象的需求转化为软件开发的“核心标的”,也就无法对开发出来的APP进行专业评估。这就是为何有些政府APP创意不错,却在用户使用感、信息需求、更新速度等方面不敌类似市场化软件。
二是软件方面。“僵尸APP”的出现除了上诉“硬件问题”,关键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等“软件问题”。有便民服务的想法和动作,却没有将行动精益求精、尽善尽美的坚持;看到了AP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挥的便民服务作用,却更多地将开发APP视作提高政绩的“法宝”,作为宣传“贴民心、体民意”噱头;只知道投了钱搞开发却没花心思做需求调查、做善后维护、做体验升级。和“僵尸官网”的泛滥一样,“僵尸APP”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[负面影响]
这不仅严重影响着APP作用的发挥以及人们的有效使用,并且使政府机关的形象在群众心中大打折扣,是一种“不作为”和“不务实”的体现。政府APP不能当作是“摆设”、是“跟风”,因为它饱含着政府的责任、群众的信任在里面,APP的“不作为”,显示的是政府责任落实的不彻底、政府工作效率的不到位、政府工作态度的不积极。
[对策措施]
要想真正地让群众了解政府,让政府为群众服务,只开发出APP是远远不够的。
一方面让有技术的人才及时参与到APP的研发与善后工作中,减少运营障碍使APP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;另一方面加大资金上的投入,落实相关制度,不要为了在“政绩的卷面“上好看,而放任“僵尸APP”的存在,更不能让APP成为“秀政绩”的代名词。只有开发与维护并举,才能使APP更加便民、规范、法制。